从工作开始就不断接到推销保险的电话,至今未买,原因有三:
- 对保险不了解;
- 对推销员不信任;
- 公司为员工购买了比较全的保险,包括身故险、意外险、医疗险等;
前两天有海尔纽约人寿的打电话过来,推销寿险,恰好之前读到一篇Rethinking Insurance: What You Really Need; What You Don’t,好奇心所至,抽出点时间了解保险中的寿险。
简单的寿险知识
寿险以保障生命为目的,通常以一定期限内(包括终身)是活着还是死亡来决定是否赔付。
最简单的是定期寿险,你选择投保期限(如十年)和投保金额(如十万),然后每年缴费,如果投保期限内活得好好的,那这笔钱就没了,所以又称消费型保险。如果身故,投保受益人将获得赔付,除非是打架斗殴醉酒驾车等保险公司事先声明不予赔付的死亡方式。定期寿险的优点是保费低。
比较复杂的寿险通常都是储蓄型的,还可能有分红,即具有投资功能,这类保险通常为终身保险,它的特点是自己的钱总有拿回来的一天,但保费很贵。
电话推销的,都是后者。在平安保险的网站上,没有明显的定期寿险条目,而太平洋保险的网站上,定期寿险只能作为附加险。
下表是从各保险公司网站上找到的例子,注:起保年龄不同,保费有所不同。
保险名称 | 年龄 | 投保金额 | 投保期限 | 缴费年限 | 年费 |
海尔纽约人寿的安馨定期寿险 | 35岁 | 10万 | 20年 | 20年 | 486元 |
中国人寿国寿祥福定期寿险 | 30岁 | 10万 | 20年 | 20年 | 380元 |
海尔纽约人寿丰溢两全保险(分红型) | 35岁 | 10万 | 终身 | 15年 | 13063元 |
平安鑫祥两全保险(分红型) | 35岁 | 5万 | 终身 | 20年 | 4330元 |
推销员的逻辑
曾经和几个保险推销员有过交流,每次都让我非常失望。他们只熟悉上面表格里的几个数字,既对保险本身缺乏了解,也不在乎我的实际情况,稍加追问,便拿出几句车轱辘话搪塞。
举例:
- 对家人有责任的表现(潜台词:不买我的产品你就是个没责任的人);
- 有保障总是好的;
- 强制储蓄,以后可以当养老金;
- 有分红有收益,还有保险功能,一举多得,多好啊;
最让我来气的一句话:如果你能承受每月xxx元,那么就买我们的yyy保险啊。帮帮忙,我能不能承受得起和买不买保险之间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吗?!
总之,只需简单几句话,你就可以判断出他只想让你付钱,才不管你是否需要。由于我对保险本身不够了解,碰上这样的推销员,是无论如何不敢买的。
当我买寿险的时候我是在买什么
买一样东西,无非是确定自己的需求,了解对方的产品,两者重叠的部分越多,就越有可能成交。
首先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:如果离了自己,是否有你在意的人(如父母爱人子女等)无法生存下去。如果有,就买;没有,就不买。这就是寿险存在的意义。
如果确定要买,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买多少。比如我儿子今年一岁半,假设他26岁能够在经济上独立,那么保额要足够他25年的花费,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,要再多买一点。具体如何计算,暂时还没有研究;粗略估计,至少应该是百万数量级。
参考上面的表格就会发现,很多人根本承受不起这个数量级的终身寿险和两全寿险,定期寿险是唯一现实的选择。
另外,是不是在保险里添加了储蓄和投资的功能,就一定是好的。
俗话说,不怕不识货,就怕货比货。保险只能在保险公司买,储蓄还可以在银行,投资的渠道就更丰富了,股市、基金、债券等等。
相对来讲,保险的灵活性非常差,买了容易退出可就难了,不死也得拨层皮,与之相比,银行存款则要灵活得多,未到期提取定期存款的损失也能够接受。
保险的投资部分透明度也不够,与之相比的开放式基金,可以查到往年收益率,同类基金排名,投资策略,投资方向,重大持仓股等等的信息,当经济处于明显的下降通道时,还可以退出然后选择损失相对较小的投资品种,而附加在保险上的投资功能,你甚至不知道具体有多少用来投资,多少被直接算做了保险公司的盈利。
最后就是在哪买。最好是公司替你买,很多公司帮员工购买团体险,比如当年在Intel的时候身故赔付是52个月薪水(即4年年薪),现在Marvell是30个月薪水(2.5年年薪)。不足的部分只好自己去保险公司买,相对来讲,无论是投保还是索赔,都要麻烦许多。买哪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也需要斟酌,至少不要保险公司早早地倒掉,你还活得好好的。
当然,既然保险公司能够生存下去,必然是拿进来的钱多,赔出去的钱少,所以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决定冒多大的风险,而不是获得一份完全的保障。
保险的水很深,需要加强学习,更多参考资料参见我的收藏。